
9月22日13:30,上海市政府举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教卫工作党委专场,邀请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王平,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主任邬惊雷出席,围绕“推动教卫事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创造高品质生活”主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教卫事业改革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有媒体提问,上海在推进便捷就医服务方面推进哪些举措,不断提高老百姓在看病就医时的感受度?
邬惊雷介绍,提升市民就医的便捷度和满意度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在增加群众就医便捷度和感受度方面,通过市、区两级资源辐射,家门口医院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通过优化、重组、调整,就医的便捷度已经大大提升,同时市级医院资源下沉,通过五大新城等优质资源的辐射为市民就医提供更加便捷。除了这些以外,从上海来讲,主要是有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医联体让群众感受到便捷,探索如何使得医联体工作更加有效,富有成果。主要推进儿科和中医医联体建设,通过大的医院和社区医疗中心的建设,逐步形成了“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秩序。今年通过市政府实事项目,使得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和群众就近康复的便捷性得到提升。
二是特别关注妇女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就医。妇女方面,近日国妇婴奉贤院区已经投入使用,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科教综合楼在浦东投入建设,妇产科医院青浦分院很快将投入使用。儿童方面,在“十三五”期间,儿童治疗床位增加了1900个,除了对儿童救治能力提升,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以外,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张江院区已经开工建设,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新病房大楼即将投入使用。新生儿抢救网络和孕产妇抢救网络不断完善,刚刚提到妇保院建设,在中山医院、瑞金医院新建两家妇产科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上海在抢救便捷上、特殊人群救治上在不断努力,上海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一直是处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领先水平。
老年人方面,上海老年医学中心马上会投入使用。除了在大的医疗机构,老年人主要在社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老人和儿童等重点人群签约率目前达到77%,失能老人签约率达到94%。把康复中心一直建到社区,也是考虑到老年人康复更加重要。除此以外,为了增加群众便捷度,建设健康智慧驿站,可以自助管理,在社区建设安宁疗护中心等家庭病床,也是希望就诊服务更加便捷。伤残人士方面,在各个医疗机构、社区,大型康复中心建设也在逐步加紧投入。上海服务行业群众满意度测评当中,社区卫生满意度是一直比较高的,连续六年得到第一。
还特别注重通过医疗服务数字化转型让群众享有更便捷的医疗服务。比如精准预约就医、电子病历卡、电子出院小结、电子票据、一卡通信用就医等,还有中医药代煎服务全程追溯,这些都提升了就医中的感受和便捷。这几年发展了很多互联网医院,特别在疫情防控期间,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医疗机构的作用,尤其是长三角智慧医院的配药服务得到了市民的欢迎。
城市居民的便捷服务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是市民急救服务。这几年,加大急救站的建设投入,急救站的密度大幅提升,现在急救反应时间大概在12分钟以内。通过5G+急救网络建设、“院前-院内”互联互通,使得急救服务能马上开通指定医院跟急诊室呼叫服务、可视化服务和相关生命体征数据的传输服务,这样车上和院内联动使得急救的效能、精准度大大提升。